欢迎来到淘金网|首页官网 !

收藏本站联系淘金网在线留言网站地图

阿里巴巴

淘金网|首页官网

咨询热线 0757-85515685
淘金网20年专注研发生产环保污水处理剂、铝型材表面处理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淘金网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解决方案

从历史积淀中凝练特色 在改革创新中铸就品牌

作者: 淘金网 编辑: 淘金网化工 发布日期: 2024-03-13

  “武汉·中国光谷”中心腹地,坐落着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武汉工程大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这所高校如陈酒弥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服务经济建设的浪潮中焕发着蓬勃生机。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6年3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2006年11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经过36年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设有14个学院、1部和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有工、理、管、经、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48个本科专业。有1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6个省级工程中心,24个硕士点,5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9个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图书馆馆藏一般图书120万册,电子图书32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包括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37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及技术发明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它省级奖4项。近3年科研到帐经费共计1.8亿元,科研经费总量及增幅均居省属高校前列;该校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00余篇;授权专利137项。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6届7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突出化工特色。至上世纪80年代初,开办了当时全国设置的所有化工类专业。“七五”和“八五”期间,形成了矿化结合、药化结合、材化结合、机化结合为主的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格局。“九五”期间,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等7个学科先后被批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994年10月,湖北省确认武汉工程大学的化学工程和精细化工为省级重点学科,这是当年在鄂高校中唯一的两个化工类省级重点学科。到1998年,全省的4个化工类省级重点学科全部落户武汉工程大学。同年,学校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化工类重点学科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十五”以来,学校按照“加强优势学科,鼓励交叉学科、扶植新兴学科、实现协调发展”的方针,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队伍集结为重点,以研究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博士点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学科建设。2006年,湖北省重新组织学科评审,学校有15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一级学科,在鄂仅有两所高校拥有。这些省级重点学科既彰显了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也体现了为地方、为行业服务的地位和实力。

  优势学科的发展,推动武汉工程大学在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绿色化工过程”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化工类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工研究设计院是省级研究设计机构。湖北还将省化工行业技术中心、省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0多个机构设在该校。该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和化工特色,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化工科技支撑。“十五”以来,学校为湖北省及周边省份化工及相关行业的科技服务项目1248项。

  2007年底,中石化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我国中部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这项工程落户武汉,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带给了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成立了“服务化工新区办公室”,围绕相关项目深入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沈喜洲教授为负责人开发研制的“润滑油基础油脱氮精制成套技术及其应用”,解决了润滑油基础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已在荆门石化总厂、大庆石化总厂等10多家企业应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吴元欣教授负责的“固定床一步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苯酯中试工艺开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可为80万吨乙烯工程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知名的化工专家吴元欣教授指出,学校除为80万吨乙烯工程产业链延伸下游产品提供技术服务外,还可为该项工程提供多层次的人才保障,学校每年培养3000多名化工类本科生和研究生,还能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并能大规模培训技术工人,以满足企业人才、技术等迫切之需。学校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等。

  近年来,学校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在确保化工及相关学科鲜明特色的同时,又在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材料、经济与管理等学科确立了新的优势,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了化学化工类、材料类、机电与控制类、环境与资源类、信息技术类、经济与管理类和文法类等七大学科群,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为湖北省经济建设服务的平台,全方位助推湖北振兴崛起。如,学校研制的“WHDF混凝土增强密实(抗裂)剂”,解决了亚洲最高的面版坝水布垭水利工程的技术难题,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被建设部评审为国家重点推广的节能节材新技术。累计增收节支2亿多元。学校自主研制的“机械振打器”,已在双环科技、柳州化工公司等企业推广,每年可为国家直接节约设备采购维护资金1亿多元。学校负责的谐振腔型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膜技术探讨研究,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获得金刚石膜的制备等13项国家发明专利。分离科学与技术方面,获得有关技术专利4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1项;天然产物提取和分离方面,获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项目资助以及省技术发明奖1项。重大工程规划设计与安全监测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孝襄高速公路景观生态工程研究和长江三峡水库地震监测研究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的磷化工研究全国领先,他们结合湖北省中低品位磷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中低品位磷块岩富集的工业化技术,湿法磷酸净化精制的工业化技术等多个优势领域。学校与宜化集团、兴发集团、祥云集团等企业在中低品位胶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深入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武汉工程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发挥了省属高校的示范作用。鉴于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巨大进步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武汉工程大学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被武汉市人事局、科技局授予“武汉市先进工作集体”荣誉称号。

  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李杰教授指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尤其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强化学科综合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职能,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贡献。

  学校以培养和汇聚拔尖人才为重点,实施人才兴校工程。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批成立了本科教学团队16个,科研创新团队8个,学术创新团队5个。学校还聘请了83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

  学校格外的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通过师德师风宣传月和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表彰、奖励师德优秀的教师,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充实数量,优化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青年教师基础学历提高计划”,推行“硕士化”工程。规范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慢慢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设置特岗,评选名师,强化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格外的重视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的建设,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为教师干事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启动了教师特岗制度;每年面向全校评选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

  鼓励竞争,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规范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岗位意识,对教师及其他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引入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挂钩,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实行教师分层次管理,下放管理重心和管理权限,初步建立校院(部)两级教师质量评估体系和聘任、考核、分配三位一体的教师管理体制。

  学校以积极聘请国外应用型学科专家为重点加强学术交流。近几年,聘请美、加、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达90多人次,访问达190多人次。20多位外教在学校任教。学校也先后派出各类人员160多人次分赴欧美2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进修或合作研究。通过中外学术交流,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建成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793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方面技术人员530人,其中正高职人员140人。专任教师96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72%。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6人,楚天学子1人。

  2007年,武汉工程大学捷报频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12届机器人世界杯足球比赛中,第6次蝉联仿真项目世界冠军并首次获得类人机器人避障项目世界冠军。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该校学生共有91人获奖,其中10人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制药工艺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这些成绩与荣誉的取得与武汉工程大学传承卅年“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严管理”的教育传统以及学校一以贯之实行创新教育密不可分。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教育体系为依托,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管理育人体系,实施学风建设工程和文明修身工程;服务体系为纽带,把教育人与关心人、服务人结合起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活动体系为平台,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与管理结合,服务与活动并举的大学生德育工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成才环境。

  学校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实施“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实行主辅修、双学位、“2+2”、校企联合培养等一体化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学校十分重视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工程意识。在校内建有工程实践中心等6个实习基地。在校外建有实习基地186个。毕业实习注重实战,宜化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和事业单位“三赢”。所谓“宜化模式”是学校初次在宜化集团进行毕业实习时探索的一种教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它形成了以学校董事会单位为依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实践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能力。湖北省教育厅以现场会的形式予以推广。

  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大学生校长基金、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还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开设特色班与实验班、实行学分奖励政策等措施,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和科研实践,热情参加教师科研活动。近几年,全校学生有3万人次参加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学生科技立项1016项,共获国际奖7项、国家级奖160项、省级奖157项,获国家专利19项。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据湖北省经委提供的材料,在湖北产值过亿元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武汉工程大学的毕业生。这些优秀毕业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6年的《中国校友网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上,武汉工程大学在全国排名第90位,在湖北地区高校排名第7位。

  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吴元欣教授指出,学校将深入贯彻精神,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慢慢地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促进创新型湖北建设;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的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为国家、湖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再作贡献、再立新功!

咨询热线

0757-85515685